• slider image 196
  • slider image 152
  • slider image 153
  • slider image 194
:::

第一節 推動國民教育發展計畫

第六章 / 2019-12-20 / 點閱數: 125

  • 一、經濟發展為教育起飛奠基
  • 二、推動國教發展計畫
  • 三、學區人口變化牽動著學校發展

一、經濟發展為教育起飛奠基

 

        光復初期,頻繁的戰亂使得臺灣的經濟發展低迷,甚至呈現經濟赤字。所幸1951年到1965年間,每年自華府大約一億美元的貸款,「美援」[1]讓戰後元氣大傷的臺灣可以獲得休養生息,在勉強支撐中逐步發展。

       1970年代,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推動十大建設計劃。規劃公路、鐵路、海運、航空的交通建設,提供便捷的交通與快速的運輸功能,壯大經濟動脈,繁榮工商業所必需;推動石化與鋼鐵等重工業的建設,為我國從輕工業轉向重工業的轉型,有著火車頭的領導功能:而核能發電廠則提供穩定與便宜的動力來源,這些建設對於吸引外國投資與產業發展有著不可言喻的貢獻。整體而言,十大建設的完成,為臺灣奠定臺灣經濟起飛的基石。而1968年實施的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更為臺灣培養經濟發展的充沛人力,也有效改善臺灣民眾文化與生活水準,奠定臺灣經濟與政治發展的有利條件。

       從表6-1中可以知道,1971年到1996年間,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可支配所得成長幾乎將近30倍。這期間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可支配所得,每年也都以15%的年增率,快速成長。尤其在1971-1986年,在這15年間,兩項經濟指標都以平均高達18%的年增率,作為臺灣經濟起飛的強力動能(如圖6-1),加速臺灣經濟發展,創造傲人的臺灣經驗。

       這樣的經濟發展趨勢,不只造就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也為臺灣教育與民生發展,提供豐實的經濟基礎。


6-1.1951 -1996年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所得統計表

項目

年代

國內生產毛額 GDP

國民可支配所得

原始值

年增率(%)

原始值

年增率(%)

1951

12,327

-

13,014

-

1956

34,672

14.95

34,971

12.85

1961

71,128

12.19

71,486

12.23

1966

128,282

11.77

122,229

11.18

1971

269,114

16.28

251,670

16.1

1976

721,583

19.9

646,121

19.94

1981

1,805,043

18.55

1,609,685

18.37

1986

2,966,911

16.99

2,761,646

19.08

1991

5,023,763

12.13

4,690,171

12.8

1996

8,036,590

8.65

7,231,774

9.04

 

單位:新臺幣百萬元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2]


       6-1.1951 -1996年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所得統計表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單位:新臺幣百萬元



[1]1951年到1965年,中華民國大約每年自華府得到大約一億美元的貸款;1951年,因中國共產黨勢力擴張引發韓戰,在這背景下第一批的美援物資運往台灣。1954年,中華民國與美國簽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援的內容除包括民生物資與戰略物資之外,也包括基礎建設所需的物資,例如建築道路、橋樑、堤壩、電廠及天然資源的開發等。

[2]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http://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NI.asp

最近更新日:2015-05-22

二、推動國教發展計畫

 

                我國自1968(民國57)年起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以來,教育部連續執行多項國教發展計畫,強化軟硬體建設。

                首先為「九年國民教育第一期三年計畫」(1969–1971年度),嗣後相繼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第二期三年計畫」(1972–1974年度)、「發展與改進國民教育五年計畫」(1977–1981年度)、「發展與改進國民教育六年計畫」(1983–1988年度),除了改善教學環境及條件外,國民教育的品質更見提高,省市及各縣市所屬各國民中小學學校水準也趨於平衡。

        1989–1992年度的「發展與改進國民教育第二期計畫」、1993–1994年度的「校務發展計畫」、1995–2000年度的「整建國中與國小教育設施計畫」,一連串的資源投資,根本解決地方教育經費不足問題,且為了落實中央補助款之績效,教育部督促省市教育廳局嚴格要求各縣市所屬國民中小學審慎擬定「中長程校務發展計劃與校園規劃藍圖」,並配合中央及省市廳局所擬定之執行項目優先順序,以整體設計學校軟硬體設施,提供學童健康舒適的成長學習空間。不只讓校園環境大幅改善,也有效充實並改善國民教育環境和設備[1]



[1]參考自教育部部史網站: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2

三、學區人口變化牽動著學校發展

 

                 在探討當年學校發展方向時發現,教育政策的進步,讓原本動則50多人的班級人數,降低至40多人,直接衍生迅速增班的事實;民雄與頭橋工業區的設立,吸引外來人口,讓家庭計畫推動以來的學區學生數降低幅度減緩,甚至止跌回升。加上當年整體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支持,提供學校環境更新的經費需求。但是,在因應增班增建教室的需求中,校長與行政團隊用心爭取學校建設經費,更是促使學校建築迅速更新,學校環境的快速改變的重要推手。

 

()家庭計劃與學校學生數變化趨勢

1.從戰後嬰兒潮到家庭計劃的推動

                  從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到現代社會的少子化,從「兩個孩子恰恰好,1個不嫌少」到「兩個孩子很幸福,3個孩子更熱鬧」的家庭計畫口號更迭,我們可以看見臺灣人口課題的更迭變化。這樣的變化,也顯現在學校學生人數的變化,左右著教育政策的發展。

                民國1949年至1961年代(民國38–50年),由於戰後人口增加快速,已經影響臺灣經濟發展,自1964(民國53)年起,政府逐步推行家庭計畫,宣導「兩個孩子恰恰好,1個不嫌少」的家庭教育口號。乃至於1984(民國84)年由總統公布「優生保健法」,讓我國人口政策由節制生育進入優生保健時代。過去三十多年,臺灣成功緩和人口成長壓力。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生育率的逐年降低,卻又面臨少子化的嚴重危機[1]

 

()興中國小學生數變化軌跡

                 在查閱學校學生人數變化情形中發現,從民國1966年全校共有311899人,到58學年(1969年)的341941人,達到學校歷年學生數的最高峰。自此之後,學生數逐年下降至70學年度(1981年)1190人。由表6-2中可以知道,此一時間從69學年度的25班,逐年增至78學年度的39班,班級數就增加14班之多,加上專科教室的設置,需要增建的教室恐怕遠高於這個增加的班級數字:

6-2.69-84學年度(1980-1995年)班級數與學生數變化趨勢

學年度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班級數

25

25

25

26

28

30

32

36

學生數

1396

1190

1192

1325

1399

1488

1546

1644

學年度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班級數

38

39

39

38

37

37

36

37

學生數

1695

1761

1719

1690

1622

1542

1507

1481

 

資料來源:整理自興中國小沿革誌(80週年),1996p64-67

 

()社區發展與政策轉變,促成學校校舍環境改變

                  然而,在民國1980年間,有兩件事情的發生,影響著興中國小的發展。一是社區周邊『民雄與頭橋工業區』的設立,吸引外來人口移入社區。另一件是1982(民國71)年國中小班級編制明確規定每班以40人編班為原則的法令頒佈,讓學校班級數迅速增加。

 

1.工業區的設置,吸引外來人口進駐

                  政府為加速工業發展,促進地方進步與繁榮,1973年開發面積86公頃『頭橋與民雄工業區』及1982年開發完成面積244公頃的『民雄工業區』[2],工業區的設置不只讓學區家庭經濟有穩定收入而獲得改善,學區也吸引更多外來人口,學區學生數不至於繼續下降,甚至止跌回升。

 

2.降低班級人數,讓學校迅速增班

                過去學校每班班級人數不一,少則五、六十人,多則近六、七十人,在有限的教室空間,實在無法想像老師如何上課?那麼多的學生老師如何照顧每一位學生?

        1982(民國71)年128日教育部臺(70)參字第2919號令發布「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工員額編制標準」第二條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每班學生人數以四十人為原則。其每班學生人數最多不得超過45人。

                 這樣的規定,讓原本每班50多位學生,因政策要求逐步降低至40多位。但是全校班級數,也由71年的25班迅速增加至78年的39班。

                增班不只增加老師的原額,更代表教室增建的迫切需求,衝擊著原本侷限的校園建築與空間規劃。

                  因此,在這一段時間,因應增班,增建教室為班級教學的基本需求,也是學校發展的首要之務。而生活環境的改善,也促使學校在在各項環境設施的規劃夠考量人性需求與安全需要,廁所的改建與校園安全的努力是學校校園環境更新的重點;最重要的是,學校環境的規劃總希望以滿足師生教與學的需求,因此教學設備的充實與教學設施的改善是這時期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本期的敘述重點還是社區環境的瞭解為先,在深入發掘當年精彩的校園生活、校園環境更新的紀錄等等。



[1]參考自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更迭變化的人口課題:永遠的挑戰-推行臺灣地區家庭計畫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802&p=412

[2]參考自經濟部工業局民雄工業區服務中心:http://www.moeaidb.gov.tw/iphw/mins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