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196
  • slider image 152
  • slider image 153
  • slider image 194
:::

第一節 風雨飄搖的年代

第五章 / 2019-12-20 / 點閱數: 142

  • 第一節 風雨飄搖的年代
  • 二、臺灣的機會:十大建設

第一節 風雨飄搖的年代

  

        1970年代,對臺灣來說,應驗「困難是得勝的機會」這句話。

        在這個年代,有幾件重要事情的發生,左右臺灣的政治與經濟發展,但是政府的重要決策,也讓臺灣得以絕處逢生,在困局中,繼續挺進,甚至創造經濟奇蹟。在國史館網站「認識中華民國」[1]一文,可以看見這個時期台灣面臨的挑戰。

 

一、臺灣面臨的挑戰:

()在政治上

       1.退出聯合國:美國外交政策與國際情勢的轉變,使中華民國政府遭受外交慘敗與國際社會的孤立,1971(民國60)年被迫退出聯合國。

       2.蔣總統過世:1975(民國64)年45日,蔣中正總統因突發性心臟病去世於臺北榮民總醫院,舉國哀悼,享年89歲。

       3.中美斷交:1978(民國67)年底,美國總統卡特突然宣布與中共建交,並於197911日與中華民國斷絕外交關係,中美關係宣告破裂。美與中共關係正常化,終成定局。

       4.美麗島事件:1979(民國68)年1210日的國際人權日在臺灣高雄市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對臺灣政治發展與文化上都產生劇烈影響。

()在經濟方面:

      1960年至1970年間,自由世界2/3的石油需求成長來自中東石油供應,而約每桶3美元、價廉而供給豐富的石油也推動了經濟的快速成長。但全球在1970年代發生兩次石油危機,卻導致油價暴漲及經濟重挫。

 

1.第一次石油危機[2]

       1973(民國62)年10月爆發第四次以阿戰爭後,因為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Arab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這些擁有石油供應主控權的石油輸出國家實施石油減產與禁運,造成第一次石油危機,使油價由以往每桶近3美元大幅上漲至超過10美元,引發國際經濟成長大幅萎縮。

 

2.第二次石油危機:

       1978(民國67)年底,當時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發生政變,伊朗每天580萬桶石油輸出量中斷,打破了當時全球原油市場上供求關係的脆弱平衡,加上1980(民國69)年9月伊朗和伊拉克兩個產油大國爆發兩伊戰爭,造成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再翻漲一倍以上,從1978年每桶14美元漲到1981年的每桶35美元,同樣使全球經濟受到相當大的打擊。

       這兩次大幅度的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經濟危機,讓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衝擊。



[1]資料取自國史館,http://www.drnh.gov.tw/Content_Display.aspx?MenuKey=1

[2]郭博堯(2003)。全球石油危機對油價的衝擊,國家政策論壇,夏季號。

http://old.npf.org.tw/monthly/0302/theme-237.htm

二、臺灣的機會:十大建設[1]

 

       1973(民國62)年1225日,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在國民大會宣布,政府已經下定決心,將以五年為期,克服萬難,加速完成南北高速公路(即中山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中正國際機場、臺中港、蘇澳港、大鋼鐵廠(中國鋼鐵廠)、大造船廠(中國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等九項建設。

       1974(民國63)年9月,經國先生於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時,又加入興建核能發電廠,因而成為十大建設。十大建設中,屬交通建設者六項,為壯大經濟動脈、繁榮工商業所必需;屬重工業者三項,為改善臺灣工業結構、奠定重化工業基礎的關鍵產業;屬能源產業者一項,為充裕能源供應的重要建設。

        1972(民國61)年的國民平均所得為美金480元, 1976(民國65)年則為美金1053元。在十大建設完成後,我國的國民平均所得增加二倍有餘。換句話說,在經濟風暴的衝擊下,國民增加的收入遠超過上漲的物價。十大建設不僅是為了對抗經濟風暴,更重要的則是為下一波的國家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其實大時代的洪流,本來就如滾滾河水往前邁進,只是有時候遭遇巨石,激起浪花。有時碰見瀑布,直墜而下。有時河道平緩,水流自然和緩平順。身處大時代中,我們當然要知道時代脈動,更能清楚知道環境變化的脈絡,可以明晰理路,擁有更多理解與包容。



[1]參考自: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網站,http://www.cck.org.tw/life/life_bui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