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196
  • slider image 152
  • slider image 153
  • slider image 194
:::

第四節 校園環境與建築

第四章 / 2019-12-19 / 點閱數: 122

  • 一、校園環境
  • 二、駐紮軍隊與民雄鬼屋
  • 三、首屆校友紀念樹
  • 四、學校建築
  • 五、校園特色景點:大象溜滑梯
  • 六、建築履歷

校園環境

 

       在光復後至1968(民國57)年間,大體學校環境變化是相當大,主要原因是就學學生數明顯增加,現有教室無法滿足學生上課需求,因此,迅速增建教室,除原有的第12棟(現在23棟),依序完成現今第1棟教室(瓦頂)興建、第4棟(瓦頂)教室,以及操場東側的瓦頂教室。其中,屬於民生必須的廁所與水塔,也陸續完成,與學校現有建築配置,大致相同。但是,校舍迅速興建就緒,還是這時期後期,1960年至1970年的10年間完成。
       自最高法院退休,1960-1973年間曾回到母校擔任老師的劉延村庭長(91954),在寫給母校「懷念興中母校,感謝恩師教導」的文章回憶說:
       我係於1948(民國37)年9月間入學,校園尚稱寬廣,教室係舊有木造建築,桌椅亦甚破舊,且當時政府由大陸撤退來臺,母校部分教室借給國軍使用,操場四周亦蓋建營舍,全校僅十餘班。(劉延村,1040512
 
       當1949(民國38)年入學,1955(民國44)年畢業的劉昭仁教授(101955)在祝福母校百年慶「回憶、感恩與祝福」的祝福文中提起學校當年校園環境:(劉昭仁,1040527[1]
       入學之初,國民政府剛從大陸轉進臺灣,物力維艱,百廢待興。大批國軍無處棲身,於是來借住母校部份教室,還在操場周邊搭建極為簡陋克難的營房。此時中低年級,只好上下午輪流上課。依稀記得學校在操場的東邊闢地為菜園,分給中高年級種菜,以使同學體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之理。在種菜過程,得到許多樂趣。(劉昭仁,1040527
 
       從兩位校友回憶中可以知道,光復初期,學校不只是教育場所,也是暫時安置渡海來臺國軍,提供暫時的棲身之所。而為了安置駐紮的部隊,致使教室不敷使用,低年級學生採用下午輪流的「二部制」上課。而操場上的農作體驗,延續日治後期的實作課程,只是此時不只讓學生學習農作技能,老師的用心更在於教導學生愛物惜福,有付出才有收穫的道理。
       而校友江富枝老師121957的當年求學時「二部制」經驗,更道出當年農村生活,以及家長「以勞力優先,上學其次」的教育態度:
      小學時,學校有國軍在校園駐軍,借用教室,以致於教室不夠,所以二、三年級,上課採用二部制,有一段時間我是上下午課。但是家裡養了牛,養牛目的做為耕作之用,或者賣小牛賺錢。一般來說,母牛耕田,養小牛賣錢。當時小牛價錢很高,每隻約六千元,所以要好好幫忙照顧小牛。只是,小牛沒像成牛有鑽鼻孔,好拉使掌控,相當調皮,不好照顧。那時候我們都會帶小牛到往中央村左側丘陵附近(俗稱山後)吃草,上午幫家裡工作小牛,看到太陽高掛、日正當中,以為是中午了,應該上學去。在不知道時間,又害上學遲到,哭著要去上課,被爸爸責罵,甚至被爸爸拿芭樂樹枝打其實是當時沒有手錶,不知道確切時間,後來發現,離上學時間還有一段。只是,當年一個小孩就是一份勞動力的現實下,幫忙農事是優先於讀書的,何況是女生,要讀書的機會相當難得。而爸爸媽媽以為我只想拿著書,不幫忙農事(養牛、撿蕃薯、曬蕃薯籤),因此生氣打罵。在那個時代,很多女生是不能讀書的。(江富枝,1040825
       講到小牛買賣,只要有小牛要出售,母牛總是原地團團轉,低鳴唉叫,甚至掉眼淚,令人不捨。(江富枝,1040825
 
       校友劉延村(91954)在1960(民國49)年回到母校服務時,國軍已撤出校園。
       民國49年自嘉義師範畢業,奉派到母校服務,當時母校已增建十餘間教室及辦公室,國軍借用教室已歸還,營舍亦已拆除,學生人數倍增,共有30餘班。(劉延村,1040512
 
 
[1]劉昭仁教授在104527日祝福母校百年慶「回憶、感恩與祝福」的祝福文。
 

 

 

二、駐紮軍隊與民雄鬼屋

 

       說起駐軍,不得不紀錄這一段大家口耳相傳的「民雄鬼屋」的鬼故事,相傳發生在國軍駐紮在劉家古厝時發生的,教導主任許江泉(日151936)回想這一段他在學校服務期間,在校長室親眼耳聽見營連長對話的故事,許教導說:

       光復後,中國軍隊也曾駐紮在學校內,由於駐紮部隊有一營兵力之多,學校教室沒辦法容納所有駐紮官兵,因此有的班兵借住興中村廣安宮,一部份到山中村廟宇借宿,有的借宿學校附近早已閒置的空屋劉家古厝(民雄鬼屋)。(許江泉,1040810
img
4-7.劉家古厝近照
 
       當年電力基礎建設很落伍,國軍借宿閒置的劉家古厝,根本沒有電線桿到古厝附近。在夜晚光線昏暗下,成就了「民雄鬼屋」似真似假的傳說(許江泉,1040810):

      晚上時,夜宿的中國兵發現有「魔神仔」,晚上不敢睡覺。隔天連長來到校長室,向正在與校長聊天看報紙的營長報告此事。只是,受日本教育的營長,面對恭敬立正聽訓的連長,卻不假辭色予以斥責,表示應為光線昏暗看錯了,並要求連長想辦法架接電線,裝設燈泡。

       當年電力設施並不完善,電力公司供電僅到達劉竹仔腳,劉家古厝並未有輸電設備。因此,必須從劉竹仔腳架接電線到古厝,以提供夜間照明。只是當時僅有細細一條電話線路勉強充作電線,長途輸送電力致使電力不足,勉強提供昏暗的照明。
       裝好燈光當天大家平安度過,第二天卻依然看見穿著白衣的「魔神仔」上樓,更引起全連官兵騷動。
隔天連長再次向營長報告,營長囑咐加裝一條電話線供電後,第二天晚上,卻一樣發現「魔神仔」。連長情急之下,拔槍射擊,彈飛的子彈卻誤擊一位官兵,經緊急救助仍重傷而亡。這是光復後發生在國民政府軍隊駐紮劉家古厝時發生的事情,也是後來民雄鬼屋傳說的來由。
 

       其實劉家古厝的鬼屋傳說版本相當多,有一說是當時國軍撤退來臺,曾經借住華宅,士兵因思鄉情切,煩悶鬱卒,有人自殺。也有傳說該宅之鬧鬼是婢女投井,有傳言是國軍借住舉槍自盡及對開掃射所致,眾說紛紜,皆不可考。至於許江泉教導主任的說法,是其在學校服務期間,在校長室的親耳見聞,特別記錄之,供世人推敲。

三、首屆校友紀念樹

 

4-8,為1953(民國42)年228日開學期間,教師帶領學生整理校園照片。背後的這棵榕樹,位於現今第二棟教室西側後方,據教導主任許江泉回憶,這棵樹是其恩師,也是創校第一屆畢業生蕭海南校長等校友手植的紀念樹,意義非凡。只可惜在1980年後,因修剪過度而枯萎,目前只剩東側一棵榕樹。
 
img

      圖4-8.創校首屆畢業校友手植紀念樹

學校建築

 

()第一棟水泥建築
日治時期,學校都是木造房屋,直到1952(民國41)年,第一棟水泥教室落成,才開始有水泥建築,只是校舍均為瓦頂的平房建築。
    學校教室主要為前三棟教室,且均為平房。(劉文渠,1040105
 
       學校的三排教室,都是木造房子。當我們六年級時,一排鋼筋水泥教室落成,教職員辦公室喬遷新教室,我們班就在舊辦公室上課,壁上掛著一口鐘,上下課的按鈴依然在我們教室,老師要我負責打鈴,使我養成守時惜陰的好習慣。(劉昭仁,1040527
    教室都是泥土地,屋頂竹管。(張彩鷁,1040630
 
1952(民國41)年,第一棟水泥教室完工,縣長林金生蒞校剪綵(如圖4-9),自此學校建物共為三棟建築。校友劉昭仁教授(101955)回憶當年小學校舍建築提起,新校舍落成,學校師長辦公室移至新建落成的第一棟教室,而管制學生上下課的「銅鐘」,卻依然留在第二棟教室,由我負責敲鐘:

        我們上課的教室是原來全校老師的辦公室,教室前面的壁上掛著一座時鐘,門邊的木柱上有上下課的按鈴,沒有移置新的辦公室去。我當時是班長,老師就把上下課按鈴的工作交給我,一直到畢業。(劉昭仁,2010p54-55
img
4-9.第一棟校舍落成,縣長林金生(前排中央)蒞校剪綵,前排右起第5位為當時校長蕭海南先生,右起第6位曾柱校長

 

()校長宿舍與大門

        1952(民國41)年第一棟教室落成啟用後,1953(民國42)年9月新校長宿舍遷移至現在圖書館位置,宿舍完工落成(圖4-10)。位於現在大門口的舊校長宿舍才拆除,新建新校門,造型簡單典雅卻氣勢非凡,這是興中國小的第二代大門(圖4-12)。

img 

4-10.1953東側門校長宿舍落成
資料來源:蕭碧玉

img

4-11.日治時期大門,1952年第一棟教室落成前後拍攝
資料來源:蕭碧玉

img

圖 4-1219546月新校門完成,鐘千惠校長與學生合照 資料來源:鐘千惠校長提供。

        日治時期的大門遷移了,原來的大門處,改種一排大王椰子。校友劉志明(201965)與蕭崇文顧問(221967)提起:

      大門口有現在仍保留的孔子像,往田中央道路路旁是一排大王椰子樹。(劉志明,1031230)與(蕭崇文,1040112

 

(三)木造教室
光復初期,大抵學校教室都是木造建築。
當年有三棟木造房舍,一年級有三班(賴清田,10408012

       當年學校環境遠不如現在的建築設備等周全,學校教室主要為前三棟教室,且均為平房,雙斜屋頂日本瓦建築,樑柱均為木頭。(劉志明,1031230)與(蕭崇文,1040112

4-13.第一棟水泥教室落成

4-14.第二棟木造教室

4-15.3棟木造教室西側

4-16.3棟木造教室,後方泥土操場

4-17.第二棟木造教室

4-18.第二棟木造教室西側

        校友賴清田老師(121957)、劉志明顧問(201965)與蕭崇文顧問(221967),三位校友的校園回憶,一樣都在木造教室上課。第5屆興中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文渠(211966)回憶說:

    一年段四班左右,每班四、五十人,教室內相當擁擠,上課我都坐在教室後方。(劉文渠,1040105
操場是泥巴地跑道,排球場為學校師生最熱門運動區域。合作社是學生印象最深刻的場所,下課購物的天堂。(劉文渠,1040105
   畢業典禮場所也沒現在設備這麼先進,畢業典禮禮堂在第一棟教室,由幾間教室中間的木造隔間門版,拆開而成。(劉文渠,1040105
 
是啊,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許多學校設備都是多功能使用,但是教室內師生的交流互動,卻一點也不輸給設備齊全的現代教室。

1963-1971(民國5260)年間,曾在本校擔任老師,現已退休的鐘千惠校長寄回幾張1960年代校園照片,可以看見當年的校園環境梗概。圖4-19當年第一棟教室前唱遊比賽的照片,儘管沒有正式禮堂,卻有美麗校園當比賽布景。

4-19.第一棟教室前
資料來源:鐘千惠
4-20.第二棟教室前師生合照
資料來源:鐘千惠

1960年後,學校第一棟教室前方設置水泥造型動物園,這區域是孩子下課時的最愛(4-21

4-21.水泥動物園
資料來源:鐘千惠
4-22.第三棟教室前的水塔
資料來源:鐘千惠

       這座水塔應該是1961(民國50)年52日完工的給水設備水塔工程,工程費為10餘萬元。水塔,是當年師生容積體積學習的大教具。學生可以攀爬上去瞭解體積與容量的計算,水塔標示容量有8000公升,右邊還標示高度的實際刻度(如圖4-22)。

在溫榮吉老師提供的校園照片中特別提到,當年全校教師共計32名,包括校長、教導、主任四人兼級任,並沒有組長編制,都是級任老師。照片的背景就是當年的木造教室。

 

4-23.1964年教師合照
資料來源:鐘千惠

4-24.196621屆戊班同學畢業照,在大門口前第一棟教室前合影,也是這屆畢業校友捐贈大象溜滑梯。

 

校園特色景點:大象溜滑梯
 
小時候,沒有遊樂場,沒有百貨公司,學校的遊戲場就是孩子的天堂。位於北側校園的大象溜滑梯,是許多興中人共同記憶。
興中國小歷經1999(民國88)年9211022地震,校園建築幾乎重新整建,校園環境也改變許多,唯一不變的,只有默默站立在操場北側的大象溜滑梯。大象溜滑梯身上找不到興建年代記錄,只留下「鹿港鎮景福里154號許朝*製」字樣,經翻查校園老照片發現,大象溜滑梯是是由1966(民國55)年第21屆畢業生捐建,興建當年,大象溜滑梯四周,還是裸土一片,大家恐怕難以想像吧!(圖4-25)大象身上,披戴著「健身強國」紅色大字。只是,歷經風雨歲月,原來鐫刻的文字已經褪色模糊,但是也無端衍生許多學生編織的「鬼故事」。
有一次,孩子慎重其事告訴我說:「大象晚上會自己去跑操場喔」、「大象溜滑梯在下雨天時,會『浮字』喔!」,孩子想像中更爆笑的故事是「大象溜滑梯半夜12點的時候,會跑去小7買宵夜!」哈哈,真是有創意,你猜想,7-11的自動門就這麼小,大象怎能進去買東西呢?這些「鬼故事」都是孩子的創意發想,不過也是校園生活的趣事之一。
校友賴麗娟回想當年在大象溜滑梯,和同學說悄悄話的經驗:
   小學時,大象溜滑梯是我們小女生在學校裡最喜歡去的地方。大象溜滑梯不只是我們溜滑梯的地方,也是我們小朋友說悄悄話的地方,小女生們來到大象溜滑梯通常只是玩一下下,聊天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啦!(賴麗娟,1040824


       是啊,大象溜滑梯不只是學生玩耍的好去處,也是心靈分享的溫暖空間。猜猜看4-25這張照片是哪兩位師長?4-26是哪一班同學與師長一起合照的呢?

4-25.許炳老師與許江泉教導合照

4-26.劉熾烈老師與班上同學合影
資料提供:陳錫山
 
 

        不賣大家關子,圖 4-26 是自 1958 (民國 47 )年 9 月 12 日起在興中服務 21 年 7 個月的劉熾烈老師與 1968 (民國 57 )年畢業的 23 屆丁班同學合影的,你找到你自己沒?

在這個年代,在許多校友心目中,學校校園中,處處充滿驚奇。在回想校園景物時,劉志明顧問(201965)回憶起:
 
   操場西側為鳳凰木與木麻黃。二、三棟東側大榕樹,原來周邊為一個水池,大榕樹正好種在水池中間。(劉志明,1031230
鐘千惠校長提供的照片(如4-27),正好記錄當年榕樹周邊的環境。

         校友江富枝老師(121957),在我們心中一直是溫柔甜美的師長形象,他小學記憶中印象最深刻學校設施是「爬竿」,他回憶說:

   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爬竹竿,當年的爬竹竿不是現在的鐵製竹竿,是真的竹竿,設在現在辦公廳位置,旁邊就是水利會的大水池。我們也常利用水利大水池的水,拿水洗桌椅。後來爬竿移到運動場北邊,當年運動場沒有現在這麼大,周邊設有爬竹竿與單槓等簡單的遊戲器材。(江富枝,1040825
 
當然受獎是每一位學生求學期間最大榮耀,江富枝老師(121957)對於當年學生時代上臺領獎的記憶深刻(如圖4-28):
 小學時,我們在現在第二棟教室前面升旗,辦公室前面有升旗臺,我記得月考頒獎由蕭海南校長頒獎給成績優秀的同學,我曾經接受蕭海南校長頒獎。(江富枝,1040825
 

4-27.第三棟教室前方的榕樹,此時教室已是水泥教室。照片提供:鐘千惠

4-28.辦公室前的司令台,正是創校時期第1棟建物之前(教室位置於現在第二棟教室)。左起第4許教導,蹲著為蕭校長,右二站立者為蕭芳玉
資料提供:蕭碧玉。

 

建築履歷
 
經查學校沿革誌與歷年工程記錄,在1968(民國57)年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之前,學校陸續完成現有位置四棟教室興建,以及操場東側第五棟教室。期間各棟教室當然還有部分新改建,整體校舍興建紀錄如附表:
 
       表4-3.1951年至1971年興中國民學校建築履歷

教室位置

興建時間

建築規劃

工程費用

第一棟

1952(民國41)年117

磚造新校舍課室2間、辦公室、校長室、教具室、玄關

172000

第三棟

1960(民國49)年927日至1962(民國51)年16

水泥教室4間及標準廁所

215000

第四棟

1965(民國54)年413日至1966(民國55)年314

水泥教室6

 

操場東側

1968(民國57)年53

水泥教室:主教導3間,自然增班1間,共4間。

211160

資料來源:興中國小學校沿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