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196
  • slider image 152
  • slider image 153
  • slider image 194
:::

第五節 校園生活

第四章 / 2019-12-19 / 點閱數: 215

  • 一、嚴師記憶
  • 二、年年同學會
  • 三、師生四代同堂
  • 四、學生的學習活動
  • 五、老師的回憶:「生活簡單單純」但「教學負擔大」

一、嚴師記憶


      
在這時期的校友,最資深的已經是超過80高齡的長者,最年輕的校友,也都快要60歲了,大家在想起當年老師教導,幾乎異口同聲說,當年「某某老師打起來很痛」、「某某老師很兇」,但是臉上卻沒半點對老師的抱怨,而盡是感念與感謝。當然,不見得「嚴師出高徒」,點點滴滴的回憶都是對師長當年用心教導的感謝。

4-29.3屆畢業生合照,一起尋找林金鈴主任與蕭翠瑛校友

資料提供:蕭碧玉

       小學六年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六年之內有五個級任老師,依序是劉順居、侯求、李春園、劉光道(四、五年級)、鄭東壁等先生。我入小學就喜歡讀書,但是到三年級才開竅,學業成績猛進,體育及其他才藝課程較遜。三年級下學期結束時,已是全班第一名。學期中我雖然請過病假,但是,李春園老師為了鼓勵我,也發給我「全勤獎」。(劉昭仁,2010p54

提起李春園老師,校友劉延村(91954)也有一段深刻記憶:

       在母校就讀六年中,每位老師認真教導,受惠良多。其中擔任五年級的李春園老師,常引用故事,啟發學習興趣,李老師也將約兩百本的故事書借給我,如西遊記、魯濱遜漂流記、天方夜譚、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臺灣民間故事等等,迄今猶留下深刻之回憶,也使我從小就喜歡看課外讀物之習慣。李老師在操場旁之農地,闢有菜園,帶領同學種植蔬菜,體驗辛勤播種,歡樂收割之成果。李老師於寒暑假時,不辭辛勞騎腳踏車到同學家輔導課業,在小學畢業典禮當天,李老師當時雖已調至他校服務,仍特地趕來參加,對我鼓勵嘉許,令我感動不已。(劉延村, 1040512

17屆校友劉月鳳(171962)在回憶時想起侯求老師的關心與愛護,記憶深刻:

       小學時老師特別疼我,當我要被處罰打屁股時,老師總會打到裙擺,讓我少痛那麼一點點。當時家裡經濟不錯,但是村落離學校較遠,我們又是住在村落偏遠的聚落中,上下學必須徒步走在鄉間小徑,家裡距離學校真有點距離,我又特別害怕路上的「牛鬼蛇神」,哪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嚇死我,因此經常住老師家(教師宿舍)。(劉月鳳, 1040602

       曾有一次遠足,爸爸給我不少零花,但是擔心我弄丟了,寄放在老師那兒,請老師幫忙保管,但是我卻一直不敢跟老師要錢花用,直到返校,老師才發現忘記給我零用錢,因為這樣零用錢還原封不動,一毛錢也沒花用,還給爸爸。(劉月鳳, 1040602

在校友蕭崇文(221967)心目中,侯求老師的形象是這樣:

       社會科或珠算老師侯求老師,為人風趣,喜愛說笑話,受學生歡迎。(蕭崇文, 1040112


4-30.師與生,就是親密陪伴,這一幕無聲勝有聲

 

       特別的是,在民國 50-60年間,興中有許多校友返校任教,師生再一次重聚,從原本師生關係轉換為同事之誼,繼續上演不一樣的校園故事。

 

       小學低年級時,老師為劉順居老師,當年下課後有美援的牛奶可以喝[1],但是因為奶粉沒泡開,牛奶裡都是粉末顆粒或腥味,我不敢喝,有時候我會將牛奶偷偷倒掉,被老師發現拉頭髮處罰。(江富枝, 1040825 )

 


4-31.神社前是當年喝美援牛奶的地方。2排左2蕭芳玉,左3蕭芳蓮。1排左2蕭校長,右1方老師,2排右1劉光道。後排右1為許教導,侯求, 3林錦慧。資料提供:蕭碧玉
 

       但是當我回到興中當老師時,劉順居老師跟我剛好住在宿舍隔壁。家庭訪問時,老師騎腳踏車一起出訪,當時我正懷孕,而發現出血,劉老師還專程載我到嘉義市醫院看醫生,感謝老師。(江富枝, 1040825

 

在當年,學生留住宿舍,似乎是稀鬆平常的事,只因為老師要多教孩子一點:

        六年級為楊勝田老師,楊老師教學非常認真負責,與另班的蘇有望老師共同為準備升學同學於放學後予以課業輔導,楊老師顧及學生晚上回家安全,乃騰出宿舍(為日式榻榻米)大部分空間,供十餘位學生免費住宿,此種是學生如子女的愛心,永誌難忘。(劉延村, 1040512

 

        在這個時期,除教導許江泉主任外,經常被提起的幾位師長:王振道主任、許炳與蘇有望老師等等一直都以「嚴格」著稱,其他師長或嚴或溫或擁有專長,都是校友們經常提起的師長:

       教導主任許江泉主任相當用心認真,遇有老師臨時請假,主動關心學生並主動代課。教導與家父交情頗深,與社區互動密切。(劉文渠, 1040105

教導主任許江泉主任關心教學,溫和帶學生。王振道主任帶學生嚴厲。(蕭崇文, 1040112

教導主任許江泉主任關心教學,經常巡視校園。王振道主任對學生生活常規要求相當嚴格,許炳老師也是一位認真嚴格的老師。(劉志明, 1031230

許炳老師為乙班導師,對學生嚴格之餘,以溫和帶班。蕭崇文 1040112

小學教師一、二、三年級黃寶珠老師,四年級陳敏雄,王振道師,印象深刻為黃師嚴格。(郭銘淇, 1040311

小學教師一、二年級鍾千惠,三、四年級陳敏雄,五、六年級王振道師,鍾師儘管嚴格對我相當關心。(劉文明, 1040311

小學時三、四年級導師為蘇有望老師,五至六年級導師王振道師,我們班是六年甲班。蘇有望師教學嚴格,王振道師教學認真,按部就班,相當負責任感。(劉文渠, 1040105

小學時一至三年級導師為黃金子老師,四至六年級導師紀經華紀師,我們班是六年甲班,乙班導師為許炳老師。巧合的是,就讀蘭潭初中時的音樂老師又是黃金子老師。(劉志明, 1031230

蕭素幸老師彈一首好風琴,嚴格,但是女老師溫婉的一面。劉熾烈老師及紀經華老師兩位擅長排球,經常代表學校對外比賽,劉師排球更佳。老師間互動密切,以身作則熱愛運動。(蕭崇文, 1040112

許炳老師雖不是我班上老師,對學生相當關心,尤其胞兄二哥劉武和為許師班上學生,老師經常利用晚上到家關心學生課業,「無料」免費為學生補習。老師離開興中後,學生還是經常與老師互動,尤其許老師任職香林國小校長期間,大家還是經常保持聯繫。(劉文渠, 1040105


       受限於訪談的短暫時間,受訪校友一時之間無法盡情述說當年師生互動的點點滴滴。但是對於過去師長的嚴厲,有更多的理解與感謝。對於師長過去的溫暖與關心,則顯現不言可喻的感激之情。

4-32.1941年第6屆畢業生於第二棟教室前合照你找到劉榮宗與蕭健藏老師?

 


       正如劉昭仁教授提起的,每位學生入小學一樣懵懂,有的老師教學嚴格,有的提升學生學力不遺餘力,有的提供學生好多好書可以閱讀,有的免費補習,有的多鼓勵,有的……,給學生滿滿期望。

       校友劉光道老師(日 24 , 1945 ),提起當年在母校教師的經歷,儘管已歷 60 寒暑,記憶一樣鮮明,一樣是劉老師一生難忘的教學經驗:入學之初,懵懵懂懂,不知為什麼要讀書,喜歡和同學嬉鬧追逐,二年級稍加勤學,學業日有長進;四年級以後,對讀書產生濃厚的興趣,學業日日增上,父母與師長對於我寄予厚望。(劉昭仁, 1040527

        第 1次接到一班全部男生班級,有劉昭仁、蕭泰雄、蕭正裕(蕭校長的侄子) 等都在我班裡。我曾用盡在南師所學和自創教學法以萬分的熱誠投入教學,求好心切,教學中也用過體罰(現在回憶這些體罰事都非常歉疚難過);也在正常課後把全班留下免費補習,班級成績都還不錯,但却引起家長的不滿與抗義,因大部分的家長都是農民,須要他們的孩子回家幫忙。(劉光道, 1041002 )

       當過小學老師的,應該有這樣的體驗:當您體罰學生時,其實您自己的心內也在滴血。聼到家長的抗義,教學熱誠、也就由沸點降到冰點。(劉光道, 1041002

        第四年,就央求蕭校長分配低年級班,結果得到一班全部女生的三年級班,雖然是近 70個學生的大班級,但我發現這個女生班、都很乖又很認真,幫助我的教學很大;很感謝、也很懷念這一班的同學,現在應該也都是 70來歲阿嬷級的人了。(劉光道, 1041002

 
       下面這兩張畢業證書,早已超過六、七十年,卻舊如新。典藏一紙畢業證書,是典藏童年記憶,典藏一份對師長的想念與感謝。

 

 

4-33.劉昭仁教授畢業證書資料提供:劉昭仁

4-34.林金鈴主任畢業證書資料提供:林金鈴


[1]喝美援奶粉是從民國 40年開始的措施,聯合國將美國生產過剩的低脂牛奶送給學校。學校工友會將奶粉泡好,分送到各班,下課時間學生排隊喝。有些學生還會從家裡帶方糖加入,減少低脂牛奶的腥味呢!

其來由是二次大戰後,美國為了重建戰後經濟、防堵共產主義,因此在馬歇爾計劃下,提供大量物資援外。美援所到的地區,除了經濟上有實質獲益外,美國文化透過經濟手段,伸向世界各地,形成戰後的美國價值觀。

資料整理自:北投國小百年校史紀念專輯http://web.ptes.tp.edu.tw/schmo/theme_53.html。與 1951-1965美援(民視-台灣筆記)http://blog.roodo.com/international_relief/archives/1166472.html

二、年年同學會

 

       說起小學生活,校友陳福成議員(251970)有感而發,提起當年吃便當的故事,也反映當年社區環境的困窘:

       三年級開始讀整天,可以帶便當上學。在教室用餐,第二節用餐,由於便當裡裝著往往是刨過的蕃薯籤或蕃薯乾,用餐時往往擔心被同學嘲笑,常得一邊使用便當蓋遮掩,一邊吃著便當,而不敢大方掀蓋吃飯。當時我們常因便當菜色不佳而自卑,更擔心被同學知道自己菜色而被同學嘲笑,因此吃便當時,往往不敢光明正大吃飯,反而是遮遮掩掩,「掩蓋而吃」。(陳福成, 1040515

 

        但是幼年的困窘,並沒有限制他的發展,也沒有改變當年同學間的無邪情誼。在歷屆畢業校長中,同學會頻率最高的莫過於第25屆甲班同學,當詢問校友陳福成議員(251970)關於小學同學會時,陳議員表示:

       小學生天真無邪,與同學互動親密,毫無利害關係。即便現在同學各自發展,同學聚會均樂意參與,享受童年無邪情誼。(陳福成, 1040515

 

       同學會成功舉辦的重要關鍵總在於師長。幾次看見吳錦亮老師與同學亦師亦友,數十年如一日,毫無距離的親密互動,真令人感動。這是師生難得的情緣,更是師生情誼歷久彌新的最佳典範。陳議員說:

       吳錦亮視學生如自己子女,畢業後大家對老師相當尊重,儘管畢業,大家經常利用教師節或其他時間聚會,老師均相當樂意參加。感受老師對學生的好,敬重老師。要求功課,那種要求,讓學生倍覺溫暖,知道老師是為學生好。師生間的交流互動,總是感受問題。學生感受到老師愛護之情,儘管嚴格,也知道老師是為了學生好。(陳福成, 1040515

 

        旅北校友劉木森(251970)也是吳錦亮老師的學生,在詢問這一段師生情緣時,也主動詢問老師及同學:「請大家想一下提一下」:(劉木森,1040830

 

        我們同學跟吳錦亮老師的關係怎麼講呢?我們很感念老師在我們小時候,認真教導我們。在我們印象中,老師是一位很慈祥的長者。我們同學中,很多同學從 17、 8歲起,都往臺北發展,老師也剛好住在北部。因此,因緣際會,有機會和老師同學聚在一起,聯繫感情,每次聚會都以北部這群同學居多。

        吳老師在我們的印象裡,一直是一位滿臉笑容,相當文雅,相當慈祥的師長,比我們自己父親嚴格,不好親近的感覺好多了。大家要聚在一起,其實要歸功鄧崑龍的熱心、黃大川、邱慶福,還有本人劉木森,尤其是劉敏華,在其中穿針引線,負責聯繫,讓我們大家在離鄉背井,旅外奮鬥過程中,緊密連結,建立很密切的情感。

        聚會時,很多時候應該感謝我們背後的支持–太太,幾乎每年聯絡聚會,協助聯絡事宜。尤其是黃大川的太太劉敏華,他不是我們同學,但是過去二、三十年,劉敏華長期負責聯絡大家,讓我們可以常相聚,慢慢的也有南部同學北上參加聚會,也建立相當好的情感。旅北同鄉會在我擔任民雄聯誼會這段時期間,同學也都擔任常委,一起為聯誼會盡一份心力,這也是第 14屆旅北同鄉會成功的關鍵因素。

        同學旅北奮鬥事業,大家不只是感情好,事業上也相互協助。在我擔任會長期間,特別感謝傑出校友陳福成鄉長,重視旅北同鄉會的聚會,當我們返鄉,鄉長也熱情支持,請客招待,讓我們有機會與鄉公所互動密切,這當然與長久的同學情誼,有密切關係。

        我和吳老師及同學提起百年校史記錄想要知道,畢業多年的同學們如何長年與老師同學聚會,一定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請大家想一下提一下。吳老師相當謙虛,客氣的說,沒什麼啦!我們大家都相處愉快,感覺很美好而已。

        教師的志業就是春風化雨,吳錦亮老師待學生如子女,用愛心耐心照顧這群曾經懵懂的學子。學生永遠記得當年在春風裡的教誨之情,懂得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師生之情,想念老師真情相待,每年邀約聚會,延續過去的師生緣分,化育為親人般的情誼。人家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因為老師真情相待,學生念真情,讓這份師生之情如涓涓細流,綿延久遠。

4-35.10屆畢業校友郭正次教授畢業證書

資料提供:郭正次

4-36.10屆畢業校友同學會合照

資料提供:郭正次

 

 

三、師生四代同堂

 

                傳統家庭三代同堂,我們都自詡為幸福家庭。但是,在過去興中國民學校,乃至於興中國小,對一般學校來說,要能師生四代同堂似乎是難能可貴,但對於本校來說,似乎是一種教育薪傳的美麗傳承。

                 查詢學校自創校迄今教職員錄發現,創校第一屆畢業生蕭海南校長是為返校任教第一人,其後有蕭校長學生,第15屆畢業生許江泉教導追隨在後,尤其光復前後,許教導返校襄助蕭校長校務開始,陸續有劉順居(日151936)、曾麗瑄(日161937)、曾碧琰(日191940)、蘇有望(日221943)、蕭芳玉(日221943)、劉光道(日241945)、蕭芳蓮(11946)、鄭東壁(21947)、蕭慶壽(21947)、林金鈴(31948)、何滿玉(41949)、劉榮宗(61951)、賴義雄(61951)、張興湖(71952)、劉郁彥(71952)、劉延村(91954)、賴吉村(91954)、江富枝(121957)、賴清田(121957)、鄭鴻鵬(281973)、潘國揚(321977)、何淑菁(411986)等等校友返校任教,尤其在光復後的這段時間,返校任教的校友達到高峰,其中在本校服務超過十年以上的校友包括:

4-3.在本校擔任老師服務超過10年以上校友

姓名

起迄時間

服務時間

備註

蕭海南

22.3.31-45.5.31

232個月

34.12.7-45.5.31任校長

劉順居

33.3.31-70.8.1

376個月

 

許江泉

34.4.1-78.2.1

4310個月

 

蘇有望

42.9.1-83.2.1

405個月

 

鄭東壁

42.9.1-51.10.1

91個月

外派擔任校長

71.9.2-84.2.1

124個月

 

劉榮宗

51.10.22-90.8.1

389個月

 

賴吉村

51.10.23-76.9.1

2410

 

江富枝

52.9.4-92.2.1

395個月

畢業至退休都在興中

賴清田

53.9.3-89.8.1

3511個月

 

蕭慶壽

60.9.21-72.8.1

1111

 

劉郁彥

60.9.9-75.3.1

146

擔任民雄鄉長

80.8.1-81..3.1

08

 

潘國揚

79.8.1調入

 

現仍服務中

何淑菁

87.8.1分發

 

現仍服務中

 

資料來源:整理自本校教職員資料。

註:本校退休教務主任林金鈴主任自75.8.184.8.1退休,亦服務將近10年。

                由上表可以知道,在民國35年至57年間,有為數不少本校畢業校友返校任教,因此造就幾度校內四代傳承的歷史紀錄。校友劉延村庭長曾在本校任教(49.9-52.10),在回憶時曾提起:

                當時蘇有望老師在母校兼任總務主任,教導主任許江泉老師為蘇有望老師之小學老師,師生四代同校傳承。(劉延村,1040512

                自從民國78年許教導退休之後,返校任教的老師少之又少,現在要重現四代同堂的師生情緣,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四、學生的學習活動

 

                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活動大都是在教室之內,但是,在訪談校友過程卻發現,教室內的課程學習,校友們的記憶卻一樣模糊,唯獨印象深刻的卻是,當年在教室裡,男女生兩人併坐的長桌中間,壁壘分明的「停戰線」。

                當時的課桌椅是兩人一張長桌,老師經常要我們男女生坐在一起。因此,我們總會在客桌椅中央畫一條線,好像「楚河漢界」,男女生彼此都不能越雷池一步。考試時,為了防止作弊,還要將書包拿桌上,放在課桌椅中間線上,避免學生作弊。(洪賢榮,1040902

                這恐怕是當年小朋友共同擁有的童年回憶,至於課堂中老師教的,我看早已如數「還給老師」。但是,教室外的團隊組訓、課間活動或遠足、運動會等課外活動,對孩子來說,卻相當具有吸引力。

()團隊與課間活動

                江富枝老師(121957)小時候就是鼓笛隊的隊員,在升旗時負責演奏國歌國旗歌,當時演奏還都是「腳踏實地」-赤腳演出:

          小學時曾參加許教導指導的鼓笛隊,鼓笛隊樂器包括大、中、小鼓,當然包括笛子,升旗時負責演奏,當時演奏都是赤著腳,回興中當老師時還可以看見教導將鼓笛隊照片放在桌墊下。(江富枝, 1040825

          當時第二節下課,每週兩次的樣子,都有課間活動,在操場教土風舞。老師經常要我們男女生一組,手牽著手,一起跳舞,男女同學不好意思牽手,只好拔起操場的草,拉著小草跳舞。(洪賢榮, 1040902

                這種隔空牽手的舉措,我看也是小學生們可以安慰自己,又可以避免同學取笑的「可愛行為」。

 ()遠足

                生活可以簡單甚至匱乏一點,但老師對學生學習規劃卻一點也不含糊,尤其是每年定期辦理的運動會與遠足,一直是興中固有且例行的年度盛事。體育課,當然是孩子們的最愛:

         遠足當時遠足曾經搭小火車,在轉乘或走路,去過梅山與西螺大橋等等,也曾經走路到大林糖廠。(江富枝, 1040825

         記得三年級遠足目的地為松山村寶林寺、秀林國小或民雄市區看電影(保生街),當年遠足均為步行前往,學生自備零食。劉文渠 1040105

         遠足可以,但是遠距離旅行校長不贊成。遠足每年一次,曾到北勢仔秀林國小、內埔水庫等等,學生對於校外教學相當熱中。(蔡丙庚, 1040626

()運動會

                儘管當年校園環境設備稍嫌簡陋,但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視,一點也不含糊。尤其民國50-60年代,學校沒有司令臺,但是在運動會時,利用戲班的長木板搭建臨時看臺,上面蓋帆布遮陽,權充司令臺(如圖4-374-38)。運動會的盛況,可以看得見學校的用心程度。 

 

 

4-37.錦旗是司令台上的重要布置資料來源:溫榮吉

4-38.運動會臨時搭建的司令台資料來源:溫榮吉

 

         運動會一直是學校的年度盛會,是親師生共同的重要活動:

    每年辦理運動會,遠足走路至秀林國小、松山國小與寶林寺等等。(郭銘淇, 1040311

          運動會比賽項目包括田徑、趣味競賽及社區接力賽。比賽項目中也提供社區家長參與機會,採用臨時報名方式,提高社區參與機會。如五十公尺賽跑。(蔡丙庚, 1040626

         體育課程是學生最喜愛的課程,躲避球是學校主流運動項目,只是運動會不像現在這樣,每年辦一次運動會,校外教學(遠足)也甚少辦理。(劉志明, 1031230

                由圖4-394-51等圖片可以知道,當年運動會從開幕表演的慎重,家長參與的熱烈,學生運動競賽與趣味競賽的激烈,可以看得出學校與社區家長對運動會的重視,學生參與情緒的高昂,自不在話下。

4-39.運動會進場資料提供:賴秋芝

4-40.運動會表演跌羅漢資料提供:賴秋芝

4-41.許蔚修老師指導的疊羅漢資料提供:賴秋芝

4-42.陳松校長與來賓合影

4-43.運動會表演

4-44.家長趣味競賽

4-45.社區參與踴躍

4-46.拔河比賽

4-47.拔河是運動會傳統項目

4-48.100公尺賽跑

4-49.熱鬧的運動會

4-50.賽跑是運動會的主要項目

4-51.趣味競賽

 

()保護原料藝文比賽

        特別的是,當年農村大都種植甘蔗,甘蔗田到處都是。學區甘蔗採收大都使用牛車或蔗糖小火車-「五分車」運送甘蔗。當年農村沒有什麼零食,甘蔗既可止渴又可以解飢,儘管糖廠規定不可以偷採甘蔗以「保護原料」,但早期民間生活困苦,隨手可得的甘蔗,自然成為民眾「覬覦」的零食。因此,不管是載送甘蔗的牛車或小火車經過時,堆滿車廂的甘蔗掉落或被民眾抽離的情形司空見慣。也因此責成學校在學校教育宣導時,務必宣導「保護原料」觀念,融入學校學藝競賽活動中。

4-52.牛車載送甘蔗,兒童在車後抽甘蔗

資料來源:興中社區壁畫

 

        在那個製糖產業發達的年代,經常可以看見臺糖小火車滿載著製糖甘蔗,小孩放學時,喜歡追著小火車,撿拾掉落或隨手拉下垂掛在小火車車身外的甘蔗。在物資缺乏的年代,甘蔗是要作為製糖原料,是不允許拿回家吃的。因此,當年還有一項有趣活動,鄉內學校辦理保護甘蔗的壁報比賽,要求民眾不可以偷砍甘蔗等等,是現在孩子無法想像的有趣活動。(張彩鷁,1040630

 

五、老師的回憶:「生活簡單單純」但「教學負擔大」

 

()單純的教學環境

                 訪談時發現,1960年代在本校服務的師長都相當年輕,其中不乏校友,師生的點滴回憶:「教學負擔大」與「生活簡單單純」。戰後嬰兒潮讓每班學生動則六、七十人,高年級的師生面臨升學壓力,低年級老老師教學負擔也不輕。蔡丙庚老師與張彩鷁老師細數當年回憶說:

         當年學校生活相當規律,沒有現在這麼高的自由度,每天教師朝會後全校進行升旗典禮。每天下午放學後校長一樣召開夕會,校長還會點名。張彩鷁 1040630 一直擔任級任導師,剛進興中擔任一年級導師,宿舍與劉熾烈師隔壁。之後轉任至高年級擔任導師。未曾擔任組長,努力教學,擔任升學班導師,提升學生學力。(蔡丙庚, 1040626

        老師教低年級,一二三年級每班約 70 人。一年級學生,光要教會學生寫好自己名字,要整整一個月。班級動則 70人,平常作業簿好大一疊,沒有科任課,全部由老師包班上課。直至 60年前後調至宣信才有科任教師協助,先排定自然科任再音樂科任。(張彩鷁, 1040630 )

 

而校友劉文渠(211966)簡單幾句話的描述,道盡當年學生求學的辛苦:

         當年就學時均赤足走路至學校上課,冬天時尤其辛苦,赤足走在冰冷道路,倍覺天氣的冷冽,每次上學約三十多分。三年級以上學生上課整天,可以自備便當上學。而曾有一段時間,學生人數激增,教室不敷使用,亦曾有兩部制上課情形。五、六年級補習為升學準備,晚上補習八九點。(劉文渠, 1040105

 

儘管生活環境遠不足現代,但是師生均能安貧樂道,享受簡單不過的生活:

          在沒有營養午餐的時代,老師中午自己攜帶便當。(張彩鷁, 1040630

    在那個物資缺乏,民生用品簡陋的時代,雨天時,學生穿蓑衣上學,到校放教室後面晾乾,其實當年蓑衣並不便宜。(張彩鷁, 1040630

    教室布置簡單,每班圖畫一排,當時書法作品展示,旁邊兩側布置班級公約及衛生公約。(張彩鷁, 1040630

 

()社區衛生教育

                農業時代,農村的衛生條件差,衛生習慣不佳,居家共用毛巾或牙刷的現象普遍,砂眼防治成為校園重點工作(如圖4-53),其他寄生蟲與傳染病防治,成為學校老師的重責大任。老師負責的不只是校園內的學生衛生教育,社區的衛生宣導亦是老師不可免的任務。

                 在純樸鄉下,廁所等衛生設施簡陋,赤腳走路習以為常,即便是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也不佳,因此,寄生蟲病的發生早是意料中事。在營養不良的環境下,寄生蟲讓學童健康雪上加霜。校友劉昭仁教授(101955)提到當年寄生蟲對他身體健康的嚴重威脅:

 
        父母親最擔心的事是孩子生病,偏偏我在讀初中二年級下學期期末考前夕,因為蟯蟲寄生腸胃而患了嚴重的貧血症。住院約一星期,出院後休養一段時日。年過半百的父親,幾次用腳踏車載我到民雄到醫院就醫除蟲。(劉昭仁, 2010: p44 

4-53.保健室校護正在為學生洗砂眼,右為許江泉教導,牆壁上的校舍平面圖為三排教室,正驗證當年校舍配置圖,最好佐證。

 


          張彩鷁老師則對當年全校師長一起走進社區,挨家挨戶宣導,關心家庭與社區衛生習慣的印象深刻:

     50年代,鄉下衛生習慣不佳,老師責任不只是教學校孩子,也肩負推動社區衛生教育之責,例如:當時寄生蟲與頭蝨盛行、家戶常見共用一支牙刷一條毛巾導致砂眼、齲齒率高、口腔衛生不佳等等,老師不只要幫學生治療頭蝨,有好一段時間,老師利用每天中午農務休息時間,全員動員騎自行車出校門至社區家戶(當時只有陳松校長有摩托車),以學生為核心,推動家家戶戶每人一把牙刷一毛巾,牙刷毛巾不共用等改善家戶衛生習慣的運動。(張彩鷁, 1040630

 

                 老師不只親訪社區與家庭,進行衛生教育宣導。甚至全校出動,至社區進行社區服務,也是學校重要任務之一(如圖圖4-544-55)。

4-54.興中國校社區衛生服務,在村落中服務。

4-55.學童至山中社區進行衛生服務

 


      ()純樸社區親師情誼

                當年的親師關係,是建立在家長對老師完全的尊重信任,與老師對學生的無私奉獻之中。老師在家長心目中,總能獲得社區家長充分信任與尊重,逢年過節,以師為尊,展現農村社會溫暖甜蜜,令人想念的親師情誼。

          端午節吃粽子,是大家熟悉的習俗。當時鄉下,還有一種「五月初一吃乖粽」的傳統。說是農曆五月初一包粽子給小孩吃,小孩就會長得乖巧,這應該是藉由吃粽子來表達為人父母的心願吧!當時鄉下純樸對老師相當敬重,農曆五月一日,老師往往有吃不完的肉粽,學生上學時幾乎每人帶一兩個放在老師桌上,送老師享用,這是鄉下習俗稱五月初一綁的肉粽為乖粽。(張彩鷁, 1040630

         每年歲末,稻田豐收農作收成社區謝神酬神,均提供紅龜粿和老師分享,是當時鄉下學校獨特的濃濃人情。(張彩鷁, 1040630

 

                 過去在傳統社區中,家長的學識普遍不高,對學校師長相當信任與敬重,因此,每每到歲末酬神宴客或家裡喜宴,家長一定親自到學校邀請老師及校長到家裡作客。老師或校長登門赴宴,對家長來說,都是無上光彩的事:

         尤其庄頭廟會,拜拜餐會,每家每戶都極力邀約,當家長至辦公室邀請師長時,如有需要,許教導會引見拜訪校長,邀約校長參加餐宴。只要獲邀,校長一定排除萬難,親自登門拜訪。(許江泉, 1040820

       因此,親與師之間,就是在這種家長充分信任與尊重老師下,交給學校與師長教育學子,教育環境相對單純。